孙医生答疑
福建脉管炎网告诉您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肢体动脉内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并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壁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一种疾病。下肢多于上肢,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约10%左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目前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本病的症状表现类似于中医“脱疽”范畴。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除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病、长期案牍工作、缺乏锻炼、以及紧张情绪和家族史等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水肿,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促使血管内膜发生粥瘤,粥瘤钙化、崩裂后在血管壁上形成溃疡,继而血管硬化、挛缩,使管腔狭窄闭塞。
中医病机为:中老年脾肾多渐不足,致使“痰湿”内生,滞于脉络血道,造成气血闭阻,远端肌肤筋肉失养,或感湿、热之外邪日久发为本病。
足癣为湿热之邪,虽然不是直接致病原因,但足癣往往容易造成足趾湿糜溃破,感受气候变化加速发黑形成坏疽,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
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各种缺血症状。初起时感觉足发冷,皮肤温度降低,随着病情加重,以上症状更明显,并出现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在睡觉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彻夜难眠。
患足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绀,严重者出现足趾发黑溃破坏死,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沟处的股动脉或脐周的腹主动脉处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患足抬高苍白试验呈阳性。
在发病过程中可伴有出现足腿部皮肤营养障碍、麻木烧灼感、肌肉萎缩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等情况。
病人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等病症。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可发现动脉血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大、中动脉广泛性硬化斑块回声,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变细,远端小动脉血流减慢,呈单相血流频谱等改变,踝动脉压≤50毫米汞柱,踝/肱指数<1。CT、磁共振或动脉造影能直观地显示出,动脉多节段的狭窄、闭塞的。
临床分期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活动期和慢性稳定期。
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期
痰湿阻络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各种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足冰冷、苍白、紫绀、静息痛剧烈,坏疽组织分界不清并向近端浸润发展,抬高苍白试验阳性,舌苔薄腻,脉弦滑。
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期
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的缺血症状缓解,下肢皮温虽低,但逐步回暖,皮色淡红,静息痛缓解,坏疽组织分界渐清,患足无肿胀,抬高苍白试验阴性,舌苔薄白,脉细或滑。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大、中动脉,但以腹主动脉远侧及髂-股-腘动脉最为多见,其年龄纠正后的发病率接近12%,发病年龄多在45岁之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下肢肌群疼痛、麻木、疲乏而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周围动脉疾病是一个相对局限和良性进展的疾病,ASO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40%~60%ASO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25%~50%并发颈动脉病变)和病死率很高(约为正常人群的2.5倍),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是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但缺血性意外的发生主要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已有证据表明ASO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增高,可见血小板在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说抗血小板治疗在改善下肢缺血时发生血栓事件肯定有意义。同时也能减少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动脉硬化闭塞症要恰当降压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内粥样斑块堵塞血管,引起肢体的缺血,导致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坏疽。强化降压可能加重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但如果血压过高则会加重肢体大动脉的内皮损伤而使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性加重。特别是高血压时还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使心绞痛、心衰、心梗及脑出血、脑梗塞等风险加大,因此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恰当降压。国外研究证实:恰当降压不仅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也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高血压时首选降压要物为:ACEI类。即使血压正常,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也能从ACEI类药物治疗中获益。合并糖尿病时更应积极降压,但本人反对强化降压,特别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绝大多数病人都是老年人,强化降压导致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明显增加 。
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现状
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现状
首先强调的是一把钥匙不可能开所有的锁,对动脉硬化闭塞症这种复杂多变的疾病来说,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解决动脉硬化闭塞症所有的问题,包括单纯的中药、单纯西药、单纯手术及介入治疗等。
如果说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呢?那就是因人而治,因病而治,中西医结合。
原因: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发生于活生生的人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发生在活着的人体内的血管,而不是简单的钢铁、塑料管道,正因如此人们想象的血管置换术(转流、搭桥)、介入手术等已经接通或放入支架已经再通之后,应该是血管再通就完事了。
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当病人、医生为病魔已除去的快乐还未消散时,血管却再次堵塞了,而且往往后果更加严重甚至面临截肢之苦,有些人是在出院后发生、有些人则是还未出院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是血液是粘滞性的液体与水完全不同,血管是活性的,它可以在手术部位增生、重新堵塞血管。如果输出道不佳,则更易发生血管再堵塞。种种原因使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的远期效果在事实上大打折扣。
二.动脉硬化闭塞症也不是所有的都不适合手术
一般对于粗大的血管,如髂动脉等单一较局限的病变,雷教授还是赞同手术的,因为这样的血管手术后多数(70-80%)都能维持4-5年以上。但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绝大多数还是需要以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为主。
情绪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响
情绪在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不同,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如精神愉快,血流中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相反,情绪恶劣,如恐惧忧虑、焦急、抑郁和悲伤等,会严重干扰人体各器官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失调,生理活动率乱,如心慌、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尿急、头痛、失眠等,甚至成为疾病。老年多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肿痛等,情绪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良情绪下所致疾病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医学家所认识,如精神紧张、愤怒、忧思、焦虑等不良情绪就是多种疾病的病因之一,祖国医学已把“内伤七情”作为病因论述,古代养生学更重视精神与情感对人健康与寿命的影响
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说也是这样,良好的情绪能促进疾病的好转、康复,恶劣的情绪则可使病情发展、恶化。有学者认为,这些情绪的变化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如血管紧张素、荷尔蒙等使血管收缩。例如:患者王某,男性、65岁,因动脉硬化闭塞症,住我院治疗,经雷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间歇性跛行、疼痛均有明显好转,患者及其家属都很高兴。患者老伴来院探望,结果两个人吵起架来。患者病情因此而加重,疼痛明显。所以建议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疾病的良好发展。
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临床症状
多在50岁以上发病,表现为患肢凉、麻、痛、间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之后,感到下肢酸痛乏力,需停下来歇一歇才能继续行走)。后出现患肢静息痛,夜间疼痛明显。随病情发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患肢营养障碍,趾甲增厚变形,汗毛脱落,足汗减少或消失,小腿肌肉萎缩,后期因患肢血管堵塞,肢体缺血溃烂坏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血糖现象。